二、媒體識讀內容
- 媒體、資訊與閱聽人
- 新聞媒體亂象(韓劇皮諾丘影片欣賞)
- 媒體、資訊與閱聽人(文章引述 阿孝札記)
- 傳播權利與媒體自由
- 第四權
- 媒體的公共角色
- 報導事實
- 評論曲直
- 設定議題
- 促進討論
- 凝聚共識
- 形成輿論
- 媒體如何影響認知
- 人透過媒體看世界
- 媒體未能反映真實
- 內容多錯
- 觀念偏差
- 置入行銷
- 低級趣味
- 「總白痴化」危機:早在一九五○年代末期,電視剛剛流行的時候,日本評論家就擔心,電視充斥聲光絢麗、內容膚淺的節目,長期下來將會造成觀眾失去思考力與判斷力,最終導致國民「總白痴化」;一九九二年,曾經揭發竊聽醜聞而迫使尼克森下台的美國記者伯恩斯坦(Carl Bernstein)也批判媒體,把瑣碎、庸俗、偷窺的消息看得比真正的新聞還重要,結果造就了白痴文化。
不幸的是,白痴化危機在台灣更為嚴重。台灣媒體在新聞上不斷炒作殺人、自殺、緋聞、政爭、怪力亂神,在戲劇上不斷渲染豪門恩怨、婆媳摩擦、幫派仇殺。導致越來越多人對媒體失望,將媒體視為社會亂源。天下雜誌二○○三年國情調查發現,人民認為台灣最大的危機是政黨惡鬥,其次就是「媒體煽動、炒作新聞、誇大負面訊息」。 - 媒體資訊的生產
- 資訊生產與營利事業
- 多重利益
- 迷信數字
- 依附權貴
- 新聞資訊的幕後
- 編輯政策
英國學者史巴克(Colin Sparks)將報刊從煽情到嚴肅分為五個層級: - 超市小報,渲染謠言或情色資訊,如美國的國家詢問報
- 新聞小報,炒作醜聞、體育、娛樂,如英國太陽報和美國紐約郵報
- 雅俗報紙,重視視覺設計,強調醜聞、體育、娛樂,但也處理嚴肅的政治、經濟、社會議題,如今日美國報(USA Today)
- 半嚴肅報紙,注重嚴肅議題,逐漸增加通俗議題,並且日漸重視圖像表現,如英國泰晤士報
- 嚴肅報紙,聚焦政經議題、社會結構變遷,如美國華爾街日報,即使發生九一一事件,也不登世貿大樓被飛機撞毀的震撼照片,只用文字進行理性報導。
- 採訪佈建
- 題材高度重複
- 偏愛特定採訪對象,研究發現,報紙和電視較常採訪台北市人、男性、官員民代
- 原住民部落、社區營造組織、社會服務團體,常被忽略,以致弱勢者、草根的、公益的訊息和觀點難以被社會聽見。
- 守門把關
- 大眾媒體是個分工細密、層級分明的組織,資訊生產需要經過各層守門人層層把關
- 層層關卡中,任何違背政策的資訊和意見,即使過了這一關,也可能在下一關被刪改,唯一能夠貫穿全局的,只有組織的政策、老闆的意志。
- 訊息編製
- 材料取捨
- 稿件分類
- 標題角度
- 用字遣詞
- 媒體監督與「近用權」
- 新聞專業倫理與自律
- 接近使用媒體權
- 公民行動與媒體監督
- 思考與行動
- 勾選幾則你常看的報紙新聞,或記下幾則你感興趣的電視新聞,然後逐一分析這些新聞真能幫你覺察危險與機會、讓你學到經驗與智慧、給你實用的生活指引、或當你的聊天話題嗎?
- 分析報紙的新聞處理方式,並比較各報的異同,看看你會發現甚麼。
- 選擇一個可能被媒體報導的事件,親自到現場作全程的參與觀察,然後回家比較電視的報導和你在現場的體會有何異同?第二天報紙的報導和你的現場體會又有何異同?
- 發現大眾媒體報導錯誤、或嚴重偏差時,打電話或寫信去抗議、去要求更正,看看大眾媒體會有甚麼反應?
- 開設一個部落格,試著用文字、照片或影片來分享自己身邊的動人故事,看看會有多少人來瀏覽?多少人來回應?